(资料图)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潘亦纯)中国居民的退休准备情况到底如何?11月28日,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联合保险公司发布的《2025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RRI)为5.49,相较2024年的5.34略有上升,但仍处于低退休准备指数区间,表明居民退休准备不足。
据悉,该指数已连续13年发布,从退休责任意识、财务规划认知水平、财务问题理解能力、退休计划完善度、退休储蓄充分度以及取得期望收入的信心等六大维度,衡量个人对退休准备的态度和实际准备情况。
与2024年相比,今年中国居民在退休责任意识和财务规划认知水平上显著提升,但退休计划完善度、退休储蓄充分度、居民取得期望收入的信心有一定下降,呈现出“认知提升、行为滞后、信心承压”的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收入维度的分析显示,退休准备指数整体呈“随收入提高而递增”的格局。但一部分低收入者的准备水平已超过部分高收入者,这表明,收入并非决定退休准备的唯一因素,金融素养、风险意识等也发挥作用。
除此之外,报告仍有一些趋势值得关注。比如,《报告》称,尽管居家养老仍是居民的首选,但随着RRI的提高,选择入住品质较高的商业型养老机构或高端养老社区的比例显著上升,尤其是在RRI大于8的群体中,该比例高达27.2%。
《报告》还显示,受访群体退休投资相对风险偏好平均为 0.15。这表明,受访者的退休投资普遍保守。在个人养老金产品的选择上,投资者的倾向大致排名为养老储蓄、养老保险、养老理财及养老基金。《报告》建议,风险相对较高的养老基金需在风险分级和持有激励上实现精细化设计,才能吸引更多养老投资。
不过,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席教授冯润桓表示,通常退休准备程度较高的受访者,选择养老金融产品的风险偏好更低,反而是退休准备不足的受访者,往往会在接近退休年龄时偏好风险更高的养老金融产品,若其金融素养不足,有可能会出现被诈骗的风险。